微信扫一扫

关注公众号

查券更方便

微信扫一扫

加我小助手

查券更方便

酱油,怎么选才安全?

 

《消费者报道》

该杂志于今年3月

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

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

测评指标为总砷和镉

测试结果显示

送检的13款宣称零添加酱油中

12款检出镉,7款检出总砷

相关报道冲上了热搜

社交平台上也引起了热议

酱油作为家家户户必备的调味品

其安全问题牵动着消费者的心

到底什么是“零添加”?

我们如何在琳琅满目的酱油中做选择?

让我们一起了解酱油选购的关键知识

为家人的餐桌安全把好关

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》GB 2717—2018,酱油是以大豆和/或脱脂大豆、小麦和/或小麦粉和/或麦麸为主要原料,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、香、味的液体调味品。

 

2021年6月29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《关于加强酱油和食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公告》明确提出:

酱油生产应当有完整的发酵酿造工艺,不得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等原料配制生产酱油。

酱油和食醋生产企业不得再生产销售标示配制酱油”“配制食醋的产品。

如果你买的酱油带有“配制酱油”这几个字,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“酱油”。

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主要成分,向其中加入酸水解植物蛋白浆,再加入少量食品添加剂配制而成。

这种酱油不仅营养价值较低,还存在氯丙醇超标的风险,对肝、肾、神经系统、血液循环系统都有一定毒性,甚至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。

按照发酵工艺,酿造酱油可分为两类:

高盐稀态发酵酱油:以大豆和/或脱脂大豆、小麦和/或麸皮为原料,经蒸煮、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,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。发酵温度较低,发酵时间长,少则几个月,长达一年,色泽浅,品质高,酱香、酯香浓郁,口味好,价格也高。

低盐固态发酵酱油: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,经蒸煮、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,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。发酵温度高,发酵时间短,一般为20~30天,氨基酸、醛、酯等生成率低,口味不及高盐稀态酱油,价格相对也低。

目前市面上售卖的酱油基本都是高盐稀态发酵工艺酱油。

根据用途,市场上常见的酱油种类包括:

生抽:味道咸鲜,豉香浓郁,适用于炒菜、凉拌、做汤。

老抽:味道鲜美,色泽浓郁,适用于上色、红烧类菜肴。

味极鲜:香气浓郁,鲜味突出,适用于凉拌、点蘸或烹饪。

蒸鱼豉油:鲜美回甜,可提鲜,适用于海鲜、河鲜类、清淡菜及广东肠粉等。

此外还有鲜拌饭酱油鱼生寿司酱油煲仔饭酱油……

酱油的品质主要看氨基酸态氮含量。根据GB 18186-2000标准,酱油按氨基酸态氮含量分为四个等级:

特级:≥0.80g/100ml

一级:≥0.70g/100ml

二级:≥0.55g/100ml

三级:≥0.40g/100ml

氨基酸态氮是酱油的特征性指标之一,指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,属于增味元素,是判定发酵程度的特性指标。

含量越高,说明发酵程度越高,营养越丰富,鲜味越好,品质越高。

也可以通过摇晃酱油瓶观察泡沫判断:优质的酱油摇动时,会起很多比较小、比较均匀的泡沫,并且不易散去,这与氨基酸态氮含量有重要关系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老抽王”、“生抽王”、“金标”、“精选”等并不是特别规定的等级之分,只是生产商给产品的一些称谓。例如“生抽王”可能是产品中加入呈味核苷酸钠,表示其味道比普通的生抽更好、更鲜。

“零添加”一般指山梨酸钾、苯甲酸钠、蔗糖素等添加剂按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未检出。

不少消费者认为“零添加”意味着更加安全、健康,但这种观念并不科学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》对于“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不得含有或使用的物质”,规定不得在食品标签、说明书、广告中标注“不添加”“不含有”等字样。

只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合法、适量、在安全范围之内,就不会给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。

即便真的“零添加”,也不等于一定安全、健康、营养。

例如防腐剂是用来防止或延缓酱油腐败变质的,延长酱油保鲜期和储存期,合理、规范使用防腐剂其实是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保障。某些情况下,不含防腐剂的酱油可能更不安全。

常见的酱油添加剂包括:

增味剂:谷氨酸钠、5'-肌苷酸二钠、5'-呈味核苷酸二钠;

防腐剂:苯甲酸及其钠盐、山梨酸及其钾盐、丙酸钠等;

甜味剂:三氯蔗糖(蔗糖素)、乙酰磺氨酸钾(安赛蜜)等;

着色剂:焦糖色。

真正科学理性的原则应该是,非必要不添加。在氨基酸态氮等质量指标优良的情况下,做到“零添加”的酱油是更好的选择。

另外则是看酱油的原材料,其要包括大豆、豆粕、小麦以及麸皮。相比之下,使用大豆和豆粕对于酱油的品质影响不大;小麦当中的糖类物质更加丰富,所以在后期发酵过程中也会使得香气更加浓郁;麸皮成本较低,味道适中。优选大豆和小麦为主要原料的酱油

在健康方面,要特别注意酱油中的隐形盐。10mL酱油大约含1.2~1.9g的盐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建议: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。

1g盐=400mg钠,每日摄入应≤2000mg钠。

为健康考虑,应当尽量选择钠含量更低的酱油,可以在特级酱油中对比,选择钠含量更低的那种。

酱油的储存需注意以下几点:

1、不适合存放在不锈钢容器中,最好使用玻璃瓶存放

2、未开盖情况下,避免高温环境,正常存放,在保质期内可保持原有品质;也可放在低温冷藏,延长保存时间

3、开盖使用后,注意用完随时加盖,瓶口要清理干净,以减少风味物质的挥发以及环境中灰尘、微生物等的污染;存放环境要避免高温、潮湿和不卫生;夏季时最好放冰箱冷藏

4、为防止发霉长白膜,可以往酱油中滴几滴香油或者滴几滴白酒。

酱油和耗油都主要怕长虫和“白膜”,尤其是在南方的夏秋季节,因为温度高、空气潮湿,很容易生虫、长霉。

夏天温度高,酱油放置一段时间后,液体上部易出现一层白膜。

这是酵母和霉菌利用酱油中的营养物质繁殖,形成的菌膜,不仅会破坏酱油固有的营养和口感,还有可能存在致病菌污染的风险。

 

长白膜的酱油就不能再食用了。

有些种类的酱油也是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室储存的,购买时应注意观察商品标签是否标注了“冷藏”等字样提示。

如果家中酱油使用率不高,建议买小瓶装。

为控制盐摄入量,酱油建议拿勺加,如果是直接拿着瓶子往锅里加,手一抖可能就加多了。需要注意不同的酱油营养成分表中分量可能不同,在比较钠含量时应该先换算成相同的量。

例如,某特级酱油营养成分表标注为“每10ml中含量”,另一种特级酱油营养成分表标注为“每15ml中含量”,在对比时就需要先换算。

酱油

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

通过科学选购和合理使用

我们能既享受其带来的美味

又不必担忧健康隐患

 

摘自:科普广州

留下您的评论